一面印着“医德高尚 医术精湛”的锦旗,静静悬挂在梧州市中医医院外三科的办公室。锦旗上,一个淡淡的印记格外醒目,仿佛诉说着一段不平凡的医患情谊。这背后,是一场跨越半年、历经四次手术的生命接力,更是一次医护人员身披100余件“铠甲”,直面高危感染风险,为生命杀出重围的壮举...
绝望求医路:当生的希望遭遇“特殊”门槛 2024年10月6日,清晨的阳光带着一丝凉意。53岁的张叔(化名)在家人搀扶下,步履蹒跚地走进梧州市中医医院外三科诊室。他面容憔悴,眉头紧锁,手臂上隐约可见异常的斑点。长达二十年的肾结石、肾积水折磨得他痛不欲生。更让他心灰意冷的是,辗转多家医院求治,或因病情复杂、技术难度高,或因伴随的特殊传染病感染风险,一次次被婉言相劝。绝望,像沉重的石头压在他的心头。 接诊的李其鹏主治医师仔细查看厚厚的检查报告,眉头也渐渐拧紧。报告显示:双肾布满巨大的鹿角型结石,导致肾脏严重积水,功能几近崩溃——血肌酐值已飙升至惊人的783μmol/L(远超正常值数倍)! 更严峻的是,患者伴随特殊传染病感染风险。这意味着,挽救生命的手术刻不容缓,但每一次诊疗操作,对医护人员而言,都意味着直面高危的职业暴露风险。收,还是不收?这考验着医者的仁心与担当。 迎难而上:筑起“三重铠甲”,打响生命保卫战 面对生的渴望和沉甸甸的责任,外三科团队没有丝毫犹豫。“生命至上!”科主任迅速组织全科讨论。技术难题可以攻克,但如何在确保医护人员“零感染”的前提下安全施治?一套前所未有的“三重防护生命保障方案” 被严谨制定: 隔离战场:启用单独隔离手术室,所有手术器械、物品专用,杜绝任何交叉污染可能。 全副武装:手术团队标配防护服、防护面屏、双层手套,像战士披上铠甲,将病毒严防死守在外。 铁壁流程:从接触患者前严格的“七步洗手法”,到使用强力泡沫手消剂消毒,再到佩戴无菌手套;病区护理采用“一次性隔离单元”管理,术后耗材严格按高危医疗废物处理……每一个环节都如履薄冰,每一个细节都精准把控。 ![]() 四次攻坚:在“铠甲”束缚下雕琢生的希望 穿上厚重的防护装备,视野受限、操作难度倍增,但手术团队迎难而上,为张叔制定了分阶段清除结石的精密计划: ✅第一次攻坚(左侧):在严密防护下,运用经皮肾镜碎石取石联合负压吸引技术,高效粉碎并清除左肾主要结石,留置引流管。首战告捷! ✅第二次攻坚(右侧):转战更为复杂的右肾巨大结石,同样披甲上阵,再次成功实施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。 ✅第三次清剿(双侧残余):待患者感染指标稳定后,运用更灵活的输尿管软镜联合负压吸引技术,如同精准的“微雕”,将双肾深处残留的结石彻底“扫荡”干净。 ✅第四次收官:顺利取出双侧引流管。复查显示:双肾积水消退,结石清零! 肾功能显著改善 半年间,四次手术。累计消耗防护服、面屏、手套等防护装备超过100件! 每一次穿上“铠甲”,都是对体力和意志的考验;每一次成功脱卸,都伴随着对安全监测的期待。最终,医护人员定期监测结果全部显示“零感染”——实现了患者康复与医护人员安全的双重胜利! 隔离病房不隔爱:“三不原则”融化心中坚冰 在23床的隔离病房,身体的治疗与心灵的抚慰同样重要。特殊的感染风险曾让张叔极度自卑敏感。外三科护理团队践行着坚定的“三不原则”: 不刻意回避病情:科学宣教,消除恐惧。 不省略常规护理:铺床、更衣、发餐…使用与其他患者完全相同的餐具和流程,无声传递平等与尊重。 不忽视心理需求:护士们每次进病房,都带着温暖的笑容,像老朋友一样打招呼。针对焦虑,采用中医耳穴埋压疗法(神门、交感、皮质下等穴位),轻柔的按压伴着淡淡的艾草药香,有效舒缓了紧张情绪,也驱散了隔离的孤寂。 “在这里,我第一次觉得自己被当成了普通人,没有被嫌弃…”张叔的心结,在日复一日的专业照护和真诚关怀中,逐渐消融。 无声锦旗,千钧情谊 出院那天,张叔将精心准备的锦旗送到李其鹏医生手中。“谢谢你们没有放弃我,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希望!”他声音哽咽,泪水盈眶。锦旗上那枚特意留下的淡淡印记,是信任的烙印,更是对这群无畏守护者在巨大风险面前,用专业筑起安全壁垒,用仁心点亮生命之光的最高礼赞。 这面锦旗,不仅书写着“医德高尚 医术精湛”,更铭刻了一场在百余件“铠甲”守护下完成的、跨越半年的生命奇迹。它无声诉说着:医者的担当,是穿透风险阴霾的光;生命的尊严,永远值得全力以赴去守护。 ![]() |